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> 政务公开 >> 领导言论 >> 详细内容

杨劲松:在湘东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(二)

[  发布者:萍乡市湘东区政府办  |  来源:  |  时间: 2011年09月01日  |     ]

  各位代表,本届政府成绩的取得是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,是区人大、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,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、团结奋斗的结果。在此,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奋斗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、农民、知识分子、机关干部,向驻区单位、驻区部队和武警官兵、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人民团体、离退休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,向所有关心支持湘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、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!
 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,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。突出体现在:一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;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,二、三产业比例失衡;三是经济总量不大,支柱性税源单一,特色产业低质同构,乡镇经济基础薄弱;四是城区基础设施欠帐多,功能不够完善,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;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任务繁重,安全生产形势压力较大,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很多;六是人才、科技、土地、资源、能源、投资等瓶颈制约因素和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仍较为突出;等等。对于这些问题,我们要高度重视,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。
  二、谋划未来五年:大力弘扬湘东精神,执政为民,服务发展,奋力建设赣西工业经济重镇、加速瓷都崛起
  各位代表,未来五年是我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五年,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为支撑、协调发展的关键五年,更是实现建设赣西工业经济重镇、加速瓷都崛起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五年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,湘东东融鄱阳湖、西接长株潭的地理优势,将为我区加速崛起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;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使得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、经济转型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,全区上下人心思进,为实现赶超跨越、加速崛起奠定了基石。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基础,作为新一届政府,我们倍感责任重大、使命光荣。同时,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:
  实现赶超跨越、加速崛起,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。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,牢固树立大局意识,依法行政,廉洁勤政,努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;实现赶超跨越、加速崛起,必须坚定不移地抢抓发展机遇。以开放的视野、战略的眼光、超常的举措,抓住核心和关键,抢抓机遇,及时破解阻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,不搞脱离实际的“假、大、空”;实现赶超跨越、加速崛起,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。把以人为本、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,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、最关心、最现实的民生问题,让人民安居乐业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;实现赶超跨越、加速崛起,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服务理念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,主动为社会、为企业、为群众服务,改进服务手段,提高服务水平,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;实现赶超跨越、加速崛起,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自身建设。不断增强效能意识,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、操作力和运作力,以群众满意的实绩、促进发展的业绩回报四十万湘东人民。
  未来五年,按照区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,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大力弘扬“诚信友好、务实创新、自强自立、勇于崛起”的湘东精神,牢牢把握“一二三五”工作思路,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调整提升为主战略,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,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,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,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,努力将湘东建设成赣西工业经济重镇。
 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到2015年,实现“两翻番三突破”,即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各翻一番,经济结构调整、城镇化发展、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。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00亿元以上,年均增长13%;完成财政总收入17亿元以上,年均增长16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0亿元以上,年均增长3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%;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%;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%。
  围绕上述目标,我们将始终坚持和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:
  (一)坚持以调整提升为主战略,推进新型工业化,推动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
  始终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,做强传统优势产业,做大潜力产业,发展新兴产业,加快构建抗风险性强的产业体系,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为加速瓷都崛起提供不竭动力。
  加速推进十里工业带建设。坚定不移地推进陶瓷产业基地建设,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区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。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,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,提前筹划110千伏产业基地专用变电站建设,加快推进弘源煤化工二期、长丰燃气建设,实现多元供气。制定加快陶瓷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,加强基地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,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,推动基地走入自身发展的轨道。力争到2015年,陶瓷产业基地投产企业超100家,产值超300亿元,税收超10亿元,做大做强“中国工业陶瓷之都”品牌。在基地龙头带动下,加快推进湘东博宏工业小区、荷尧金盆工业小区、老关工业小区、腊市炉前工业小区建设,打造以320国道为中轴的“一基地四小区”十里工业带。
  做强传统优势产业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,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,做大做强以陶瓷、煤炭、冶金、建材、化工、矿产、碳酸钙等为主的支柱产业。陶瓷方面,重点发展机械耐磨陶瓷、蜂窝陶瓷和蓄热陶瓷等技术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项目;煤炭方面,重点发展国电煤电项目和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等精深煤化工项目;冶金方面,重点发展与萍钢和萍铝相关的耐火材料、冶金辅料、钢材和铝精深加工项目;建材方面,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等深加工项目;化工方面,重点发展陶瓷配套化工原料,打造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;矿产方面,重点发展天子山铁矿等现代规模矿产业,想方设法盘活上珠岭铁矿和川源钨业项目;碳酸钙方面,力争将碳酸钙产业打造成为产量上百万、质量创一流、税收超亿元、影响国内外的支撑区镇经济支柱产业。重点扶持1-2家规模企业兼并重组上市,鼓励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工序配套、分工协作,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 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,依托十里工业带有计划、有目的地引进新兴产业项目,努力把新材料产业、包装产业培育成我区的支柱产业;把生物制药、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成我区的先导产业;积极发展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,强化科技内驱动力,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步伐,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。力争到2015年,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,年均增长15%。
 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。牢固树立“抓环境就是抓发展”的理念,切实强化大局意识、服务意识、发展意识,凡是涉及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,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,都要想方设法解决,千方百计保障企业正常运营,促进企业发展壮大,使服务成为湘东发展中最优质的资源、最响亮的品牌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,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,坚决制止各种乱检查、乱摊派、乱伸手行为,严厉打击强装强卸、强买强卖、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。鼓励和支持行业商会发展,强化商会对行业竞争的监督作用,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,着力营造宽松、高效、有序的发展环境,让各类投资者放心创业、放手发展。
  (二)坚持以富民增收为目的,推进农业现代化,开创“三农”工作新局面
  大力发展高产、高效、生态现代农业,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,着力建设新农村综合示范区,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努力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繁荣。
  加速推进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。完善百里特色农业带发展规划,加快推进陈广线、麻凤线改造工程建设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继续壮大制种、生猪、油脂三大传统优势产业,大力扶持特色家禽家畜养殖、果蔬无公害农产品等示范基地建设。加快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,有计划地开发建设麻山幸福村国家AAA景区、钟鼓寨国家AA景区、五峰山景区、碧湖潭国家森林公园等休闲景区,通过组织文化旅游活动,开发垂钓、漂流等休闲旅游项目,丰富农家乐内涵,建设特色明显、亮点纷呈、效益丰厚的百里特色农业带。
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。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,推动农业向“企业化生产、农产品加工、市场化经营”方向发展,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平台,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应用;积极探索和推广“公司+基地”、“协会+农户”、“农超对接”等经营模式,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,实现生产与购销的良性互动。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等质量认证,推动农产品向市场化、品牌化发展,力争到2015年创市级农业企业品牌45个,其中省级品牌10个;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,其中省级10家。
 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。充分利用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区的优势条件,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,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。重点抓好碧湖水库规划建设,力争2012年申报成功,2013年启动建设,大幅提高工农业生产供水能力。全面完成小(一)型、小(二)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,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,提高保障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。加大农村公路、桥梁、供电、饮水、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,健全农村超市和医疗卫生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。力争到2015年,全区农村自来水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%以上;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、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的目标。
 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。坚持产业带动、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,加快培育产业村、产业镇,力争到2015年建成3-5个全省一流、全国知名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区,400个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,形成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的农村经济。持之以恒地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,坚持有序实施封山育林政策,加大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工作力度,改善生态环境,力争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%以上。加大就业转移培训力度,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,持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。力争到2015年,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0元。


  图片